一、行情回顧
昨日,滬深兩市雙雙收跌。截止收盤,上證綜指收于3386.33點,跌5.55點,跌幅為0.16%;深成指收于10573.92點,跌139.15點,跌幅為1.30%;滬深300收于3911.84點,跌21.34點,跌幅為0.54%;創業板收于2201.53點,跌33.73點,跌幅為1.51%。兩市成交16998.01億元,較前一日交易量減少17.85%。大盤股強于小盤股。中證100下跌0.38%,中證2000下跌0.74%。
31個申萬一級行業中有9個行業上漲。其中,社會服務、商貿零售、公用事業表現居前,漲跌幅分別為1.98%、1.87%、1.56%,計算機、電子、建筑材料表現居后,漲跌幅分別為-1.59%、-1.78%、-2.24%。滬市有768只個數上漲,占比34.32%,深市有944只個數上漲,占比32.74%。非ST個股中,113只個股漲停,26只個股跌停。股指期貨主力合約3個合約均下跌,其中,0只期指好于現貨指數。
數據來源:Wind 日期:2024/12/16
昨日,歐美主要市場漲跌不一,其中,道指下跌0.25%,標普500上漲0.38%;道瓊斯歐洲50下跌0.05%。亞太主要市場普遍下跌,其中,恒生指數下跌0.88%,日經225指數下跌0.03%。
二、指數漲跌
數據來源:Wind 日期:2024/12/16
三、新聞
1. 11月經濟數據出爐
據國家統計局消息,11月份,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地區各部門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扎實推動高質量發展,宏觀政策組合效應繼續顯現,工業服務業較快增長,就業物價總體穩定,社會預期有效提振,新質生產力穩步發展,國民經濟延續9月份以來回升態勢。
一、全年糧食再獲豐收,產量邁上新臺階
全年全國糧食總產量14130億斤,比上年增加221.8億斤,增長1.6%,首次邁上1.4萬億斤新臺階。其中,秋糧產量10569億斤,比上年增加150.3億斤,增長1.4%。全國谷物產量13046億斤,比上年增加217.1億斤,增長1.7%。糧食播種面積增加、單產提高。全國糧食播種面積17.90億畝,比上年增加525.8萬畝,增長0.3%;糧食單產394.7公斤/畝,增加5.1公斤/畝,增長1.3%。
二、工業增長加快,裝備制造業和高技術制造業較快增長
11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4%,比上月加快0.1個百分點;環比增長0.46%。分三大門類看,采礦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2%,制造業增長6.0%,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增長1.6%。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6%,比上月加快1.0個百分點;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7.8%,快于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4個百分點。分經濟類型看,國有控股企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9%;股份制企業增長6.0%,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增長3.4%;私營企業增長4.5%。分產品看,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集成電路產品產量同比分別增長51.1%、29.3%、8.7%。1—11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8%。11月份,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為50.3%,比上月上升0.2個百分點;企業生產經營活動預期指數為54.7%,上升0.7個百分點。1—10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58680億元,同比下降4.3%。
三、服務業較快增長,現代服務業發展較好
11月份,全國服務業生產指數同比增長6.1%。分行業看,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金融業生產指數同比分別增長9.3%、9.3%、8.8%,分別快于服務業生產指數3.2、3.2、2.7個百分點;房地產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生產指數分別增長2.9%、6.0%,分別比上月加快2.1、1.3個百分點。1—11月份,全國服務業生產指數同比增長5.1%。1—10月份,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7.4%。11月份,服務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0.1%,與上月持平;服務業業務活動預期指數為57.3%,比上月上升1.1個百分點。其中,電信廣播電視及衛星傳輸服務、互聯網軟件及信息技術服務、貨幣金融服務、資本市場服務、保險等行業商務活動指數位于55.0%以上較高景氣區間。
四、市場銷售繼續增加,以舊換新相關商品銷售較好
11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3763億元,同比增長3.0%;環比增長0.16%。按經營單位所在地分,城鎮消費品零售額37596億元,同比增長2.9%;鄉村消費品零售額6167億元,增長3.2%。按消費類型分,商品零售額37961億元,增長2.8%;餐飲收入5802億元,增長4.0%。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持續顯效,限額以上單位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家具類、汽車類、建筑及裝潢材料類商品零售額分別增長22.2%、10.5%、6.6%、2.9%。1—11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42723億元,同比增長3.5%。全國網上零售額140308億元,同比增長7.4%。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118059億元,增長6.8%,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26.7%。1—11月份,服務零售額同比增長6.4%。
五、固定資產投資平穩增長,制造業和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長較快
1—11月份,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465839億元,同比增長3.3%;扣除房地產開發投資,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長7.4%。分領域看,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4.2%,制造業投資增長9.3%,房地產開發投資下降10.4%。全國新建商品房銷售面積86118萬平方米,同比下降14.3%,降幅比1—10月份收窄1.5個百分點;新建商品房銷售額85125億元,下降19.2%,降幅收窄1.7個百分點。分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同比增長2.4%,第二產業投資增長12.0%,第三產業投資下降1.0%。民間投資同比下降0.4%;扣除房地產開發投資,民間投資增長6.2%。高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8.8%,其中高技術制造業和高技術服務業投資分別增長8.2%、10.2%。高技術制造業中,航空、航天器及設備制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投資分別增長35.4%、8.8%;高技術服務業中,專業技術服務業、電子商務服務業投資分別增長27.9%、12.5%。11月份,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環比增長0.10%。
六、貨物進出口保持增長,貿易結構繼續優化
11月份,貨物進出口總額37506億元,同比增長1.2%。其中,出口22217億元,增長5.8%;進口15289億元,下降4.7%。1—11月份,貨物進出口總額397861億元,同比增長4.9%。其中,出口230383億元,增長6.7%;進口167477億元,增長2.4%。1—11月份,一般貿易進出口增長3.7%,占進出口總額的比重為64.1%。民營企業進出口增長8.7%,占進出口總額的比重為55.3%,比上年同期提高2.0個百分點。機電產品出口增長8.4%,占出口總額的比重為59.5%。
七、就業形勢總體穩定,城鎮調查失業率與上月持平
1—11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值為5.1%,比上年同期下降0.1個百分點。11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0%,與上月持平。本地戶籍勞動力調查失業率為5.2%;外來戶籍勞動力調查失業率為4.6%,其中外來農業戶籍勞動力調查失業率為4.4%。31個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0%,與上月持平。全國企業就業人員周平均工作時間為48.9小時。
八、居民消費價格同比小幅上漲,工業生產者價格同比降幅收窄
11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上漲0.2%;環比下降0.6%。分類別看,食品煙酒價格同比上漲0.9%,衣著價格上漲1.1%,居住價格下降0.1%,生活用品及服務價格下降0.3%,交通通信價格下降3.6%,教育文化娛樂價格上漲1.0%,醫療保健價格上漲1.1%,其他用品及服務價格上漲5.2%。在食品煙酒價格中,糧食價格下降1.1%,鮮果價格下降0.3%,鮮菜價格上漲10.0%,豬肉價格上漲13.7%??鄢称泛湍茉磧r格后的核心CPI同比上漲0.3%,漲幅比上月擴大0.1個百分點。1—11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0.3%。
總的來看,11月份,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組合效應繼續釋放,國民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積極變化進一步增多。但也要看到,外部環境更加錯綜復雜,國內需求不足,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經濟持續回升向好基礎仍待鞏固。下階段,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擴大國內需求,穩定預期、激發活力,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確保全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任務順利實現。
來源:國家統計局
點評:
整體而言,問題還在,但是出現了好轉的跡象,具體來看:
一是消費退坡的“噪音”可能不小。拖累因素可能主要在于價格與網購錯位帶來的短期波動,而“以舊換新”撬動效果依然不錯。
二是外需依舊比內需更強,至少從1-11月累計同比的表現來看,今年以來出口的表現是明顯強于社零的。
三是以價換量依舊典型。“搶出口”可能會進一步加劇,雖然工業廠商為了“搶出口”、在11月提速生產,但同時“量上價下”的現象也變得愈發明顯,需要警惕潛在的產能堆積問題。
四是地方投資意愿可能依舊不足,當前基建仍主要由中央主導,但已連續兩個月下降的廣義基建增速說明,僅靠中央投資支撐的基建,其持續性偏弱。
五是地產延續投資弱,不過銷售出現好轉,政策短期脈沖的效果不容忽視往后看,穩住房價和預期以及抓竣工可能依然是年末政策需要加碼的。
“內外需分化、以價換量、地方投資偏弱”等問題,這些現象要扭轉確實需要時間和政策力度。上周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經定下了“處方”,聚焦消費和內需、穩定股市樓市無疑是重中之重。接下來到兩會之前的等待窗口,重點應該關注中央深改委和財經委會議的召開,以及各地兩會對于消費等內需政策的具體部署。
工業:“搶出口”下的生產加速。11月工業生產無論從環比上、還是從同比上,都顯現出加快趨勢。11月工業增加值環比增速為0.46%,較上月生產速度加快;11月工增同比增速為5.4%,較10月的5.3%有所上升。近期工業生產的加速離不開“搶出口”現象的初現——不論是11月PMI新出口訂單指數環比上升0.8pct、還是對美出口同比增速上升,均說明在美方加征關稅正式落地之前,新一輪“搶出口”現象已經出現,這也將利好工業生產表現。
值得警惕的是,仍有不少行業處在“量上價下”的區間。當前擴大產量、“搶出口”的現象可能會導致產能進一步堆積,進而再次陷入價格偏低的困局中。如何平衡好未來量與價的關系,應當是廠商在擴產“搶出口”時的一大重要考量。
制造業:仍是經濟運行中的主要“抓手”。11月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速雖有小幅邊際放緩跡象(從10月的10.0%降至11月的9.3%),但整體上依舊為經濟數據中的“亮眼項”。從不同行業來看,11月制造業投資增速加快的行業主要包括通用設備、汽車制造、食品制造、紡織業等,這部分行業大多都滿足兩大特征之一——要么是“新質”含量頗高,要么是出口表現相對較強。
基建:中央投資的力量開始減弱了。11月廣義與狹義基建雙雙降速,其中今年由中央投資主導的廣義基建同比增速為9.7%(10月為10.0%),同時更多受地方投資主導的狹義基建增速為3.3%(10月為5.8%)。即便中央投資仍為基建的主導項,但已連續兩個月下滑的廣義基建投資增速表明,僅依靠中央投資的基建也會“動力不足”。
基建“何去何從”?主要看未來財政有多“給力”。過去的一些財政資源開始逐步從投資轉向其他領域(包括超長期特別國債用于“兩新”項目、新增專項債用于化債),因此曾經財政端“重基建”的模式或已悄然發生轉變。之后基建動能能否重啟,關鍵看財政將如何支持。
消費:回升的勢頭有所波動。11月社零同比回落至3.0%,原因一是電商促銷的“分流”,今年“雙十一”檔期較去年更提前,錯位影響下11月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累計同比回落至6.8%(10月累計同比為8.3%)。二是物價的拖累,11月CPI同比錄得0.2%低于預期,包括食品與耐用品的實物商品價格波動影響了零售額。
結構上,以舊換新的效果依然顯著,汽車、家電繼續成為拉動11月限額以上社零同比增速的兩大項,同時隨著近期地產銷售的回暖,家具與建筑裝潢項同比也陸續轉正。而化妝品、服裝、通訊器材項的拖累居前,主要受網購促銷的錯位退坡影響。
地產:延續“銷售暖,開工弱”的分化。11月地產投資同比下降11.6%,降幅較10月小幅收窄,其中開工與竣工面積同比降幅走闊,反映年末建筑活動再次放緩,這也與11月建筑業PMI(回落至49.7%)和高頻開工率數據(螺紋鋼開工率較去年同期低2pct)相一致。地產銷售端企穩的底色正在鞏固:11月地產銷售面積同比轉正至3.2%,一線城市新建房價格同比-4.3%,降幅收窄。我們認為短期的政策脈沖,可能難改銷售與竣工的分化局面,抓竣工可能依然是年末政策需要加碼的。
2. ETF市場加速“吸金”,12月以來凈流入超430億元
近年來,ETF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成為眾多基金公司布局重點。日前,第三批9只中證A500ETF獲批,推動ETF熱度持續提升。
以認購起始日統計,截至最新,本月有56只基金發行,還有23只等待發行。按基金類型來看,股票型基金發行數量有26只,其中指數型基金達16只,占比超六成,包括跟蹤上證180指數的鵬華上證180ETF、興業上證180ETF,以及跟蹤滬深300指數的銀華滬深300價值聯接,跟蹤中證紅利低波動100指數的長盛中證紅利低波動100指數A等。
指數型基金獲資金追捧
12月以來,ETF合計獲得資金凈流入432.43億元,較11月同期的65.6億元增長超366億元,增幅近560%,顯示越來越多資金正通過ETF布局市場。
分類型來看,被動指數型基金最受資金青睞,月內合計獲得478.29億元資金凈流入;被動指數型債券基金的資金凈流入規模次之,達100.72億元;商品型基金資金凈流入13.56億元;QDII股票型基金、貨幣市場型基金、增強指數型基金的資金均呈現凈流出,合計凈流出160.14億元。
被動指數基金中,21只基金月內的資金凈流入額超10億元,其中華泰柏瑞滬深300ETF、易方達中證A500ETF、華夏中證A500ETF、萬家中證A500ETF均獲得超30億元的資金凈流入。
從月內份額變化來看,18只被動指數基金份額增長超10億份,其中易方達中證A500ETF、博時中證A500ETF、華夏中證A500ETF、嘉實中證500ETF均增長超30億份。
萬聯證券指出,監管持續推動“長錢長投”的政策導向,引導長期資金入市。被動投資策略受到長期資本青睞,基金發行規模繼續走高,持倉市值也快速增長。被動指數基金配置向頭部企業集中,持股市值集中度環比提升。規模指數中權重龍頭個股有望受益。
影視旅游ETF表現最佳
12月以來,消費領域相關指數行情表現亮眼,商貿零售、傳媒、紡織服飾、家用電器等概念指數漲幅居前。
股票型ETF中,29只ETF月內復權單位凈值增長超5%。影視及旅游相關主題ETF表現最好,銀華中證影視主題ETF、國泰中證影視主題ETF、華夏中證文娛傳媒ETF、華夏中證旅游主題ETF、富國中證旅游主題ETF漲幅位居前五。
銀華中證影視主題ETF和國泰中證影視主題ETF月內漲幅分別為11.02%和11.00%,復權單位凈值均創今年以來新高。從影視行業基本面看,重磅新片繼續定檔2025春節檔,國家電影局還推出“全國電影惠民消費季”,從2024年12月至2025年2月合計投入不少于6億元觀影消費補貼。此外,AI視頻大模型技術不斷迭代、應用加快落地,疊加電影新片供給釋放及消費補貼等政策助力,進一步推動“AI+影視”商業化空間打開。
更多增量資金在路上
12月12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五部門發布《關于全面實施個人養老金制度的通知》,明確了豐富個人養老金可投資產品種類,在現有可投資產品的基礎上,將指數基金等納入個人養老金產品目錄。
12月12日,證監會已將首批85只權益類指數基金納入個人養老金投資產品目錄,其中跟蹤各類寬基指數的產品78只,跟蹤紅利指數的產品7只。
博時基金基金經理尹浩表示,寬基指數基金納入個人養老金投資產品目錄,可以為指數基金帶來新的資金來源,促進產品規模的增長。
尹浩指出,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個人養老金賬戶具有稅收優惠,疊加指數基金的低費率優勢,有利于吸引投資者通過個人養老金賬戶投資指數基金;二是指數基金納入個人養老金投資范圍,有助于為資本市場注入新的長期資金,有助于優化投資者結構,穩定市場,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三是指數基金納入個人養老金投資范圍作為新的政策舉措,也體現了監管層對資本市場的呵護,有助于提升投資者的信心。
風險提示:投資有風險。基金的過往業績及其凈值高低并不預示其未來表現?;鸸芾砣斯芾淼钠渌鸬臉I績并不構成基金業績表現的保證。相關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人請詳閱基金合同和基金招募說明書、基金產品資料概要等法律文件,并自行承擔投資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