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開年以來,全球主要資產波動加大。宏觀經濟環境的變化,引發了投資者對于全球經濟和資產配置的一些思考。
3月12日,好買財富·全球投資策略新春論壇在上海圓滿舉行。
這是好買首次舉辦的外資策略展望會,匯聚了全球知名資產管理機構的專家,更有貝萊德·安本·荷寶·范達四大資管巨頭圓桌論劍,大咖云集,干貨滿滿!
我們將陸續推出系列文章,匯總論壇重要觀點,為投資者解析全球資產配置的核心邏輯與實戰策略。本文的主角——全球權益市場。
開年以來,美股的“暴風式下跌”讓廣大投資者的問題變得清晰:本輪調整,是否給我們帶來了入場抄底的機會?哪些行業和投資機會值得關注?
以下內容整理自直播實錄:
美國VS歐洲,如何捕捉投資機遇?
主持人:美國和歐洲經濟在2024年呈現出明顯的差異化走勢。美國面臨增長放緩與通脹壓力的挑戰,而歐洲的經濟復蘇相對溫和。您如何理解美國和歐洲當前經濟基本面的一些核心要素,以及哪些要素會影響這兩個市場的表現和投資機會?
【范達·謝文斌】
先給大家看兩個數據,能更直觀地感受一下。
先說GDP增速,過去兩年,美國 GDP增長比較強勁,在3%左右,歐洲GDP增長是0.5%,可以看到較大的分化。展望未來,市場一致預期美國GDP增長比歐洲更加樂觀,25年、26年美國GDP增長在兩個點左右,歐洲差不多一個點。
不過也想提醒大家,GDP增長跟股市是長期正相關,但短期的相關性并不是很高。比如2020年的時候,全球經濟下滑,但是股市跑得非常好,美股標普 500 指數增長了 18.4%,中國股市也有較大的漲幅。2022年全球經濟增長非常強,但是股票市場其實是大跌的。所以我們談到投資,像估值水平、利率變動方向、通貨膨脹走勢這些因素,跟我們股票收益的相關性會更高一些。
再說一個數據,MSCI世界指數里,美國占比超過7成,在73%以上,但歐洲即使加上英國也在15%左右。
不過從資產配置的角度來說,如果大家現在對美股投資的比較多,那我們配置一些歐洲的頭寸,還是非常有意義的。
美股回調,是機會還是風險?
主持人:春節之后,標普500和納指出現了較大跌幅,美股的估值也有比較大的調整,您認為這一波是機會還是風險?您如何看待美股未來的走勢,尤其是針對不同行業和板塊的投資機會?
【范達·謝文斌】
范達有一大半的資產都在美股里的,這也是我們的優勢所在。今天就以范達的美股投資框架為例,給大家分享一下。我們會從成千上萬個影響美股未來走勢的變量中,挑出最重要的,分成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兩個組別。
先看有利的宏觀因素,GDP增長其實跟股市的長期表現有關,也就是說這個股市只有長期GDP處在增長節奏里,它才會有比較好的表現。美股過去幾十年的牛市就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
再看有利的微觀因素。去年四季度,標普500成分股的平均EPS增長在16%左右,這個數字放眼任何一個股市里都是非常難得的。展望未來,市場預計2025年一季度EPS增長7%,全年增長超過 10%。這兩個因素就是我們對美股謹慎樂觀態度中,“樂觀”的觀點來源。
但我們也保持謹慎,因為有一些不利變量。首先是利率。我們覺得通脹可能會在高位維持一段時間。大家都知道,股票估值是現金流的折現,貼現率對股票定價很關鍵。如果利率下不來,股市很難大漲。
另外就是估值問題,也就回答了“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對板塊的投資有什么建議?”。去年我們就提醒大家,成長股估值偏貴,建議從成長股轉向價值股。到現在,我們的觀點并未改變。有些成長股雖然已經跌了10%,但我們覺得還可以再等等,價值股可能更有機會。當然,投資是動態的。如果成長股再跌一大波,機會可能又會顯現出來。
總結一下,當下這個時間點,我們認為價值更有機會。
主持人:在美股方面,安本作為一家在全球大類策略均有配置的外資管理人,是如何評估美股市場的整體表現?安本在制定美股投資策略時,如何平衡增長潛力與市場風險?是否有新的投資主題或機會值得關注?
【安本·倪亞申】
結合特朗普的一系列的關稅、移民和政府改革政策,我們認為美國經濟短期內可能會受到一定挑戰。短期內看多美股是有一定的風險的,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全年對美股都持看空態度。
由于特朗普政府才組建兩個月左右,尚可以把經濟下行歸咎于上屆政府。但如果經濟低迷情況持續太久,新政府就不得不對迫于各方面的壓力重新思考目前的政策組合。因此,我們預計年內特朗普政府是有可能會把股市和短期增速重新擺在重要位置的。屆時或將是超配美股的風險更低的一個時間窗口。
板塊方面我們還是看好金融板塊和科技板塊。其中金融板塊將受益于未來一兩年的美國金融放松監管的大趨勢,疊加目前信貸增速良好,信用卡違約率尚處低位,這些都利于金融行業基本面。科技板塊則一直受益于EPS增長的長邏輯并且我們認為這種增長仍是非常可持續的。
風險提示:投資有風險。基金的過往業績并不預示其未來表現。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業績并不構成基金業績表現的保證。相關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人請詳閱基金合同等法律文件,了解產品風險收益特征,根據自身資產狀況、風險承受能力審慎決策,獨立承擔投資風險。
重要提醒:本文版權為好買財富所有,未經許可任何機構和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和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