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基金研究機構,我們非常希望能讓投資者意識到每類基金都有獨特的價值。但同時,也不得不承認一個趨勢:
投資者正越來越熱衷于量化型股票私募產品,而對主觀股票私募漸漸失去興趣。
這和短期業績有關,但短期的事情一再重復,它就成了一件長期的事情。
股票私募產品的時代更迭,正在這一輪一輪的市場起伏中悄然推進。私募投資者又該如何看待這一趨勢呢?
主觀產品與量化產品的本質差別
雖然同為股票私募,但我們對量化產品和主觀產品的投研,是由兩個團隊分別進行的,兩者所走的路徑也大不相同。
對量化私募的調研,很難觸及到底層的策略真容,因為這些都是高度保密的。針對這個問題,我們的研究人員往往會“用魔法對抗魔法”,即用量化的方法分析量化產品的業績。用統計學的方法弄清楚量化管理人的風險暴露,核對他們的策略構成,評估他們的超額水平。同時輔以對公司核心人員背景、團隊組織架構、產品管理規模等方面的調查和跟蹤。
對主觀私募的調研,則很不一樣。在一場順暢的調研中,一位基金經理可以完整、透徹、邏輯清晰的將他的投資策略和方法論一一向你道來。可見他們的核心競爭力似乎不在于策略的保密性。一些健談的基金經理,有時還會談一談他的哲學思考、世界觀和歷史觀,因為對商業模式與人性的探討可能會發散到這些方面。
所以研究主觀私募的一個風險是,研究員可能在長期的溝通中成為了某位極有人格魅力的基金經理的信徒,從而影響了產品評價的客觀性。合格的研究員會不斷通過產品持倉(所以他們對底層股票也要有認知)驗證基金經理口述的策略和方法論,并確保這些基金經理未來仍值得信任,且他們的方法未來繼續有效。
以上僅是一個概述,實際的基金投研工作要復雜的多,而且也不是我們本文討論的重點。重點是接下來的部分。我們量化、主觀兩支投研團隊,循著不同的路徑,付出同等的精力與心力,篩選出了他們當前看好的量化股票私募和主觀股票私募管理人。接下來我們就對比下他們選出來的這兩類私募。
首先是主觀股票私募:
量化股票私募的業績,有一個麻煩,量化股票產品種類較多,主流的是中證500指增產品,A500指增也有一定代表性。但若用來和主觀私募對比,沒有對標指數限制的全市場選股產品或許更合適些。下圖展示了部分量化私募全市場選股管理人近三年業績。
以上兩張圖表給人的直觀感受是,量化私募近三年的業績更強勢些,尤其是2023年和今年以來的情況。今年主觀私募業績雖然也有回暖,但尚難抵消近幾年波動與回撤給投資人帶來的痛苦,整體給人的感受是長冬將完未完。而量化私募近幾年雖也有波折,但今年以來的賺錢效應已開始讓產品溫度步入暖春。
除了直接的業績對比之外,另外一個現象更值得關注:
相較于量化私募,主觀私募的業績分化更明顯。今年以來,有些主觀產品收益僅幾個點,有些則是兩位數的漲幅。量化產品的分化則沒那么顯著。這種現象反映了量化私募與主觀私募的本質差異:
主觀基金經理持倉往往集中于其最看好的十數只或者數十只股票,這些股票是否處于市場風口上,直接影響著主觀基金經理的業績分化度,比如2024年的紅利風格與今年的科技風格。
反觀量化私募,其在幾百只甚至上千只流動性與活躍度較好的股票上做交易,彼此的持倉偏好與策略重合度會更大一些。
所以,雖然我們能拿量化股票私募和主觀股票私募一起比比業績,論論長短。但本質上講,兩者是差別巨大的產品。主觀產品的痛點在于選股的窄度以及市場周期的不確定性。而量化產品的痛點則是規模限制與策略擁擠度。
對于基金投資者而言,最終的投資成敗,并不在于他到底選了“主觀”還是“量化”,而在于他是否理解自己的選擇,并能在最痛苦的時期,抗住波動。
主觀產品與量化產品的選擇思路
雖然今年以來量化全市場選股產品業績更為強勢,但在2024年初的凈值波動中,投資者對量化產品回撤的恐慌,以及回本就賣的傾向,使許多人沒能堅持到今年初的暖春。
我們就以上文表中某量化私募的產品為例。
由上圖可見,2024年初,該產品不到一個月時間即大幅回撤20%+,其后又快速反彈。上圖僅能展示歷史凈值的波動,難以重現當時的恐慌情緒與輿論氛圍,與回撤同步加大的是質疑之聲。這種波動無疑是對投資者的巨大考驗,在該產品上的長期投資成果,取決于投資者能否承受住這個考驗。
主觀股票私募產品的波動模式可能不同,但考驗同樣巨大。我們再看上文表中某主觀私募的產品。
這是一只成長風格的產品,投資者要承受的是持續一年多時間,從0%到-20%的漫長回撤。在該產品上的長期投資成果,也取決于投資者能否承受住這個考驗。
主觀與量化產品的階段性業績易分強弱,但以上兩種考驗則難分高下,而后者對于投資結果的影響更具決定性。
由此衍生出來的投資建議是:
一、選擇你真正理解并相信的產品,即便它們可能不是現在最受歡迎的、熱度最高的或最符合敘事環境的。
二、任何情況下,都不應忽視多元化與均衡配置的重要性。
所以,如果你現在糾結于選擇哪類股票私募產品,糾結于選主觀還是選量化,糾結于主觀里選價值、成長還是均衡,糾結于量化里選500指增、1000指增、A500指增還是全市場選股,想想以上兩點,或許能打開思路。
風險提示:
投資有風險。基金的過往業績并不預示其未來表現。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業績并不構成基金業績表現的保證。相關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人請詳閱基金合同等法律文件,了解產品風險收益特征,根據自身資產狀況、風險承受能力審慎決策,獨立承擔投資風險。
重要提醒:
本文版權為好買財富所有,未經許可任何機構和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和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