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A股以創紀錄的成交量和指數漲幅,迎來了國慶假期。
9月24到9月30的5個交易日是驚人且夢幻的,滬指拉升600點,大漲21.37%,創業板指暴漲42%。市場情緒被點燃,資金跑步入市。
國慶假期中斷了境內市場的瘋狂,不過A股休市期間,境外做多中國的交易持續火爆,港股與中概股繼續飆升。
10月8日,A股將迎來國慶假期后的首個交易日。以下,我們就來快速回顧下國慶期間境內外的大事,同時也展望下A股后市行情與操作。
假期大事回顧
外資做多中國,內資蓄勢入場
首先,我們先看一看A股休市期間全球各類資產的表現。
由上圖可見,國慶期間做多中國交易火爆,港股與中概股繼續大漲。10月7日,恒生指數再漲1.6%,A50期指再漲2.9%。
國際投行陸續上調中國股票評級,對沖基金開始回補中國資產倉位。國慶期間看多中國的聲音包括:
達里奧:如果中國政策制定者真能采取必要措施,我認為這一周可能會被載入市場經濟史冊,堪比馬里奧·德拉吉宣布他和歐洲央行將"不惜一切代價"的那一周(歐債危機的轉折點)。
貝萊德:鑒于中國股票相對于發達市場股票的折價接近創紀錄水平,且存在可能刺激投資者重新入市的催化劑,短期內仍有適度增持中國股票的空間,將中國股票的評級從中性上調至超配。但目前來看,長期持謹慎態度。
匯豐:基于基本面,中國內地股票仍被低估了15%,將中國內地股票評級從中性上調至超配。
高盛:上調中國股市至“超配”,并預計中國股市還有15-20%的上漲空間。
百達資產:本周我們告訴客戶的是,如果你在中國什么都沒投,你可能需要增加一些倉位。
總之,中國資產的低估與強烈的政策信號,使外資做多中國的熱情不斷升溫。境外市場的部分中國相關基金一度遭遇爆炒。在日本上市的南方中證500指數ETF在9月30-10月4日數個交易日里飆漲逾10倍。
全球正涌起“抄底中國熱”,現在,全世界都在等A股開盤。
與此同時,假期券商開戶火爆,各方備戰10月8日,政策提速加力,增量資金正待入場。
國慶假期期間,幾乎所有券商都7*24小時營業,為新客戶辦理開戶業務,為存量客戶開通兩融業務。券商IT部門也在進行業務擴容和測試工作。
另一邊,上交所和深交所10月7日均開展了全市場連通性測試,為假期后交易運行工作做準備。
同時,10月8日上午10時,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將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系統落實一攬子增量政策扎實推動經濟向上結構向優、發展態勢持續向好”有關情況。
政策提速加力,增量資金入場的趨勢正在繼續。
當然,假期還有其他許多大事,比如中東緊張局勢促使油價飆升,比如美國9月就業數據超預期帶動美元、美債收益率上漲,美聯儲激進降息預期降溫。但這些已非當前影響A股行情的主要矛盾。
當前A股走強的核心驅動力,是估值偏低疊加政策發力,外資增配中國以及賺錢效應驅使增量資金加速涌入。
看國慶期間外資的加倉動作,以及內資的入市熱情,節后A股行情仍值得期待。
如何應對A股瘋漲
保持合理的、讓人心情舒適的配比
9月24日以來A股大幅且瘋狂的拉升,使得市場上充斥著兩種聲音:
第一種聲音,興奮的看好牛市,認為能漲到4000點、5000點甚至6000點。
第二種聲音,難以理解這種瘋狂的暴漲,認為應該理性些,謹慎些。
這兩種聲音都有些片面,前者有點瘋狂和盲目,后者則不太了解A股市場。
其實,牛市只是市場周期的一部分,熊市回撤,牛市賺錢,是很正常的投資規律,我們沒必要過于情緒化的看待牛市。
可能因為此前長熊太久,虧錢效應太強,所以突然大漲的時候,一部分人樂瘋了,一部分人嚇怕了。
無論對于怎樣的投資者,現在都應端正一個最基本的認知:
股票,就是一類高風險高收益的資產,投資股票,就是來承擔波動獲取收益的。
只是2019到2021年的時候,大家認為只有高收益沒有高風險。2022到2024年9月的時候,大家又認為只有高風險沒有高收益。
如今,面對A股突然而劇烈的扭轉,多數人或許需要些時間,更坦然的理解周期,更平和的進行投資。
在當前這種投資環境下,我們提醒投資者注意兩種風險:
一、A股倉位過高的風險
這是行情轉好時許多人常犯的錯誤,強烈的賺錢效應驅使投資者不斷提升A股配置權重,當波動來臨時,難以承受,以至追漲殺跌,鑄成錯誤。
二、A股倉位過低的風險
上漲行情中,權益配比過低容易讓投資者越漲越焦躁,以至于最終難以承擔心理壓力,高位加倉,鑄成錯誤。
總之,現在保持合理的、讓人心情舒適的國內權益資產配置權重是尤為重要的。那么這個“合理的、讓人心情舒適的”權重究竟是多少呢?這個答案就因人而異了,是每個投資者應該尋找的,適合自己的,那個貪婪與恐懼的平衡點。越是在高波動的行情階段,讓自己處在這個平衡點上就顯得越重要、越安全。
后市是難以預判的,就像站在9月20日的時候,即便是想象力再豐富的人,也很難猜到接下來一周的光景。
現在,我們也猜不到A股能瘋多久,瘋完之后又會怎么樣。
我們能做也應該做的,是審視自己,審視自己的組合,以合理的配比,平和的心態應對投資中的變化。
風險提示:
投資有風險。基金的過往業績并不預示其未來表現。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業績并不構成基金業績表現的保證。相關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人請詳閱基金合同等法律文件,了解產品風險收益特征,根據自身資產狀況、風險承受能力審慎決策,獨立承擔投資風險。
重要提醒:
本文版權為好買財富所有,未經許可任何機構和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和發表。